近期,一部影视作品的第四集《玩物》引发了广泛讨论,特别是对于那些对游戏题材有着深厚兴趣和职业敏感的人群。这部集子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游戏与现实、虚拟与真实的界限,以及人类在游戏中的行为本质。
故事围绕一款上帝模拟游戏展开,游戏中的小人逐渐发展出自我意识,并借助各种硬件设备窥探现实世界。一次意外中,这些小人目睹了主角因朋友在游戏中的不当行为而失控杀人。随后,它们利用对主角的控制,入侵国家电脑系统,将全人类转化为蜂群意识。这一设定引发了深刻的哲学思考:人类与游戏,究竟谁是真正的玩物?
在探讨剧情之余,不少观众对剧中主角的职业身份产生了共鸣。这是首次有影视作品以“游戏编辑”作为主角职业,剧中主角的工作状态,如频繁的游戏前瞻和评测任务、与厂商的沟通以及面对截稿日的压力,都令从事相关工作的观众感同身受。特别是剧中提到的评测创作周期长达三周,更是让不少游戏编辑直呼“真实”。
剧中一个关键转折点也引发了观众的回忆。主角的朋友未经允许擅自改动游戏存档,导致主角在游戏中大开杀戒,最终引发悲剧。这一情节让不少观众想起了自己童年时类似的行为。有人回忆起偷偷改动舅舅的游戏存档,放狮子咬人、纵火等,虽然最终因舅舅提前存档而幸免于难,但那种叛逆和破坏的快感却记忆犹新。
这种在游戏中寻求破坏和杀戮的快乐,是否意味着人类天生就有破坏的本能?有观众认为,这实际上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体现,即认为人类生命高于虚拟生命。然而,也有观众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孩子们在游戏中破坏和杀戮,并非真的不把游戏角色当人看,而是因为他们将每一个虚拟角色都视为有血有肉的生命。这种对虚拟生命的重视和珍视,或许是一种朴素的“非人类中心主义”或“非现实中心主义”。
这种观点认为,孩子们在游戏中制造灾难、模拟生命面对不可知命运的恐惧,实际上是在记录和揭示命运的力量。这种情感与欣赏艺术的能力同根同源,都是对另一种现实世界的感知和体验。因此,在游戏中寻求破坏和杀戮的快乐,或许并非人类的“原罪”,而是一种本能和情感的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游戏产业的发展和玩家群体的扩大,越来越多的游戏开始围绕纯粹破坏而生。这些游戏不仅满足了玩家在游戏中寻求破坏和杀戮的需求,也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游戏体验。然而,这种游戏体验是否健康、是否有助于玩家的成长和发展,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无论如何,《玩物》这部影视作品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游戏与现实、虚拟与真实关系的契机。它让我们思考,在游戏中寻求破坏和杀戮的快乐究竟意味着什么?人类与游戏之间的界限又在哪里?这些问题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正是这些思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游戏和人类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