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对于孩子何时接触和使用手机,家长们却持有不同看法。最近,一位母亲分享了她带孩子回老家过暑假时的所见所闻,引发了人们对孩子使用手机的深思。
这位母亲原本以为,回到农村能让孩子们体验到她儿时爬山、玩水、摘果子的快乐童年。然而,现实却让她大吃一惊:农村的孩子几乎都不出门玩耍,而是选择在家玩手机。两三岁的孩子,手里捧着比脑袋还大的手机,眼睛紧盯着屏幕,小拇指熟练地滑动着短视频,这样的场景让人深感忧虑。
这位母亲感叹,她小时候根本没有手机可玩,最多就是看看电视,而电视体积大,无法随身携带。如今,手机小巧便携,内容丰富多彩,让人欲罢不能,孩子们哪里还需要其他快乐。这番话不禁让人思考,这么小的孩子,在自控力尚未形成时,就已经沉迷于手机,他们未来的人生会怎样?
与此同时,另一位家长分享了自己对待孩子使用手机的看法。她家有三个孩子,分别是8岁、6岁和4岁。目前,只有8岁的哥哥在父母的监督下拥有一部手机,但最近他已经很少主动要求使用手机了。这个暑假,他忙着和小伙伴踢球、玩水,参加夏令营,和父母一起逛博物馆,每天都有许多有趣的事情等着他,自然就没有时间和兴趣去玩手机。
对于6岁的姐姐和4岁的弟弟,这位家长至今没有让他们接触过手机。她认为,孩子还小,眼前有无数值得探索的事情,骑车、滑板、踢球、爬树、画画、手工、过家家等等,这么多好玩的都玩不过来,哪里有时间玩手机。她计划尽可能地推迟孩子使用手机的年龄。
这一观点与一本名为《屏幕时代,重塑孩子的自控力》的书籍不谋而合。书中建议,2岁以下的孩子最好完全不接触任何电子产品;2至5岁,每天屏幕时间应严格控制在1小时以内;6岁以后,可以适度引入电子设备,但不能过多代替现实生活。孩子年幼时,应优先参与户外活动、阅读、运动和交朋友,而非围着屏幕转。书中还建议,16岁之后再考虑给孩子使用手机,因为此时孩子才具备一定的时间管理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和社交关系应对能力。
然而,年龄并非决定性因素,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心理成熟度。有些10岁的孩子已经能自律地使用手机,懂得合理安排时间;而有些16岁的青少年却可能沉迷于手机,影响学业和情绪。因此,父母需要观察和判断孩子是否在心理层面已经准备好使用手机。
书中还提出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孩子的大脑就像一块肌肉,屏幕的使用方式决定了这块“肌肉”是被强化了,还是被损耗了。为了让孩子将来能有节制地使用手机,父母应循序渐进地训练他们,为他们打下“数字边界感”的基础,让他们明白手机是一种需要认真负责使用的工具,而非想玩就玩的娱乐工具。
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共用设备阶段、陪伴使用阶段和逐步放权阶段。在共用设备阶段,孩子必须在父母的监管下使用手机,并且只能在公共空间使用,父母有权随时查看设备内容和使用记录。在陪伴使用阶段,父母应陪着孩子使用手机,教他们辨别手机内容的质量,对高风险、强刺激类内容严格限制甚至禁止使用;对益智类游戏、查资料、电影视频等中等刺激内容,需要家长陪同引导;对创作类APP、编程、视频剪辑等能激发孩子内在动机和创造力的内容,应鼓励多使用。在逐步放权阶段,当孩子已表现出良好的自控能力,并愿意与父母沟通分享使用体验时,父母可以逐步放宽限制,但仍需设立清晰的使用边界。
这位家长表示,给孩子手机是一件值得全家人重视的大事,代表着信任和责任的开始。她计划在孩子12岁之后(或根据孩子的心理成熟度而定),正式将一部手机交到他手中,并与他一起签署一份“家庭手机使用协议书”。这份协议书详细规定了手机的主要用途、使用时间、不得使用的情境、APP下载与内容管理规则、网络使用与信息安全守则以及规则违规后的处理方式。
她认为,给孩子一部手机绝不是一件可以草率决定的小事。对于尚未发育成熟的孩子来说,手机的诱惑力无法抵挡。因此,父母需要提前训练孩子,帮助他们成为有意识的“使用者”,而不是被手机俘虏的“被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