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IP联名市场持续升温,成为品牌营销新宠。
近年来,游戏IP联名与授权业务正迎来前所未有的繁荣。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游戏IP联名授权市场继续高歌猛进,众多游戏版权方纷纷将旗下IP推向跨界联动与授权合作的广阔舞台。这一趋势的背后,是游戏作为沉浸式媒介所展现出的强大叙事能力。全球游戏玩家数量已突破34.2亿大关,而玩家们每周平均投入在游戏上的时间也达到了7.4小时。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为品牌方提供了独特的触达场景,使得游戏联名项目相较于传统广告具有更高的用户留存率和消费闭环效应。
例如,在《Roblox》中,Gucci虚拟展馆的访问量远超实体店;而在《赛博朋克2077》中,雷蛇外设的深度绑定也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些成功的联名案例不仅提升了品牌知名度,还通过角色、场景与玩法的三维整合,形成了游戏内消费的新型商业生态。
同时,游戏IP的跨界合作也受到了消费群体的深刻影响。根据一项由SpySmart研究机构携手Playio Research及LIVEOPSIS等共同发布的报告,高达54.6%的用户曾因某个联动活动而重返曾经放弃的游戏。IP联动策略不仅显著提升了游戏的用户活跃度,还为游戏IP的长线生命力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游戏IP联名市场并非一片坦途,挑战与机遇并存。尽管联名活动层出不穷,但“翻车”与“道歉”的案例也并不罕见。如何在商业诉求与内容完整性之间找到平衡,成为了摆在从业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据统计,仅在2025年第一季度,主要游戏IP就进行了至少111场联名合作。
从联名活动的偏好来看,游戏IP的合作对象涵盖了快消、文旅、科技、零售等多个行业。其中,地方文旅与非遗机构的表现尤为亮眼。地方文旅通过游戏内容完成文化推广,形成了“线上种草+线下打卡”的闭环;而非遗机构则借助游戏这一媒介,将“文化遗产”转化为“潮流符号”,激活了年轻用户的文化认同。
周边衍生品牌、生活工具APP以及休闲餐饮品牌等也是游戏IP联名的热门选择。这些品牌通过联名合作打造游戏IP授权周边、线下快闪消费场景以及定制交通卡、导航语音包等,强化了用户粘性,提升了品牌影响力。
然而,游戏IP联名市场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例如,部分联名活动在受众定位、合规管理以及用户沟通等方面存在短板,导致消费者投诉频发。一些品牌因联名活动的规则不透明、员工倒卖等问题而引发争议,不得不发布道歉声明并调整策略。品牌与IP价值观冲突以及用户画像偏差等问题也时有发生,进一步加剧了游戏IP联名的风险。
因此,对于游戏IP联名市场而言,标准化流程的健全、受众洞察的精准以及内容共创的深度成为了成功的关键。品牌方需要摒弃“流量至上”的短期思维,从形式化的联名转向构建以用户价值为核心的联名生态,提升联名的可持续性和用户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消费者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