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博物馆在今年的“十一”假期迎来了游客热潮,接待人次超过7000万。其中,故宫博物院单日接待量高达8.8万人次,辽宁省博物馆也早早排起了长队,游客们竞相观赏宋徽宗的《瑞鹤图》。这一现象反映出年轻人对文化记忆场所的空前热情。
与此同时,游戏《黑神话:悟空》成为热议话题,其融入的本土文旅元素为山西文旅带来了持续热度。游戏的取景地之一,隰县“小西天”景区的大雄宝殿,在假期前两天就接待了超万人次的游客。这显示了游戏作为与年轻人沟通的载体,成功引导了他们从虚拟世界走向现实,探索文化遗产。
北京中轴线的沉浸互动产品“数字中轴·小宇宙”也备受瞩目。游客不仅可以亲临中轴线,还能以“北京雨燕”的视角俯瞰这一历史遗迹,体验独特的文化之旅。
这些成功的案例表明,要与年轻人有效沟通,赋予文化遗产更多的品牌价值是关键。新科技手段和传播方式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融合了现实与虚拟,搭建起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桥梁,使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光彩。
年轻人对新科技充满好奇,这些科技手段在文化记忆的表达中如同“任意门”,让他们能够轻松穿梭于现实与虚拟之间。在触摸历史痕迹的同时,也能摆脱时空束缚,深入了解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
除了科技手段,年轻态的叙事方式也功不可没。它如同一架“时光机”,带领观众穿越古今,沉浸在故事中,让文化遗产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
为了吸引年轻人,各地还推出了线下沉浸式互动项目。例如,中国丝绸档案馆的“第七档案室”就成为游客打卡的热门地点。游客在游戏中解谜,寻找线索,最终逃脱,过程中对丝绸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总的来说,这些创新举措成功地将文化记忆与年轻人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让他们在享受趣味互动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