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5年的到来,AI行业的风向标悄然转变。去年,ChatBot(聊天机器人)如Kimi、豆包和元宝等风靡一时,DeepSeek也在春节前后加入战局。然而,今年最引人注目的AI应用类型已不再是单纯的聊天机器人,而是“AI超级框”。
所谓“AI超级框”,是一个集成了AI搜索、AI对话、AI PPT、AI翻译、AI生图等多种功能的综合入口。在这场新兴战役中,阿里和百度两大巨头成为领跑者,它们不约而同地推出了旗下的“老将”——夸克和百度文库,作为新的战斗先锋。
夸克和百度文库,这两款原本以工具属性为主的产品,如今已掀起国内AI产品的新一轮月活大战。根据AI产品榜的数据,今年3月,夸克以1.48亿的月活跃用户数位居国内总榜榜首,而紧随其后的ChatBot产品月活用户均未破亿。
过去,夸克常被年轻人用于志愿填报和网盘存储“影视剧资源”,而百度文库则多用于写论文和制作PPT。然而,经过近几年在大模型和云等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持续发力,阿里和百度已对这两款产品进行“升级”,在Chatbot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将AI对话、深度搜索、AI工具整合到一起,以满足用户“一站式任务解决”的需求,从而争夺用户的流量入口。
从搜索引擎到AI Agent,从文档工具到生态入口,夸克和文库不仅承载着大厂争夺C端流量的野心,更折射出科技巨头在AI下半场截然不同的战略路径。
那么,夸克和百度文库这两款看似“大而全”的产品,实际体验如何呢?经过一系列实测后发现,两款产品都已在基本的意图识别、信息匹配上较传统搜索有了很大进步,但仍存在不足。
在对比制作“五一假期北京和京郊的旅行行程”的任务时,DeepSeek给出的行程最为详尽,包括预算、具体酒店名称及路线等。夸克则提供了一份紧张的“特种兵攻略”,推荐的酒店价格高昂,实操性不强。而百度文库给出的攻略较为简略,缺乏京郊景点推荐和酒店信息。
在询问“前两天打喷嚏之后出现尾椎骨疼痛的情况”时,夸克和百度文库的建议相似,都提到了软组织损伤、腰椎间盘突出等问题,并建议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但都没有直接给出康复动作视频。
在PPT功能的对比中,夸克速度快,但生成的PPT内容空洞,只包含框架,无法直接使用。百度文库虽然花费时间较多,且包含多处付费点,但生成的PPT内容填充更丰富,图片也可以一键AI换图。
总体来看,夸克和百度文库在AI PPT功能上的需求理解没有太大问题,但内容生成方面仍有待提升,更适合已有内容、只需自动排版和配图的需求。想要达到宣传中的All in One效果,一方面需要用户多用,让智能体适应用户的需求和使用习惯;另一方面也需要用户降低预期,将AI当作协作助手,学会精准提需求、分配任务。
为何在这场“超级框”之战中,阿里和百度会选择夸克和百度文库作为“急前锋”呢?
从产品形态和业务模式来看,夸克和百度文库具有高度相似性。百度从最初的搜索引擎出发,最终将AI to C业务押注在百度文库(现与百度网盘融合)这个融合型工具平台上。而夸克的成长路径几乎如出一辙:从无广告的搜索起家,随后并入夸克网盘、夸克高考等垂直应用,吸引更年轻的用户群体,最终成为“AI超级框”。
李彦宏多年前提出的“框计算”概念,与夸克现在的理念不谋而合。用户无需在不同网站间跳转搜索答案,而是直接在“框”里完成信息获取和任务处理。
从大厂的生态来看,将流量和用户牢牢抓在自己手里是自然之选。“夸克和百度文库是阿里和百度手里现成的牌,甚至可以说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AI产品榜创始人表示。随着大模型能力的提升,可以提升产品中集成的垂直工具的调用效率,帮助用户完成任务,这一思路无疑是正确的。
传统搜索的竞争力正在下降,纯ChatBot产品的用户忠诚度又很低。而夸克和百度文库背后,都是“搜索+网盘”的集合,这三类产品都有一定的用户量和数据量,也有刚需属性,天然适配AI时代“一站式任务解决”的需求,很适合发展为AI Agent。
夸克和百度文库本身也需要解决自身的商业化难题。夸克此前主打无广告的纯净搜索,商业模式以会员付费为主,但规模和增速都相对较小。随着阿里加码夸克,产品KPI优先为用户增长、留存和AI功能渗透率,商业化压力相对可以缓解。百度网盘和百度文库早已自负盈亏,AI功能又为百度文库增加了一道新的商业化道路。
然而,“AI超级框”未必是AI应用的最优形态。工具类产品的无限叠加,并不意味着用户留存的无限延长,反而可能让用户分不清主次。这就需要背后的大模型做好用户意图的分发,达到在一个框里实现“某个功能在我需要的时候及时出现并完成任务”的效果。
百度和阿里这两家过去主要靠B端广告收入的大公司,要在2025年集体发力AI To C,并为这一战略倾注资源。除了流量入口的占位和用户心智的转变,AI To C对阿里和百度来说,还有对集团AI生态的补足作用。阿里的夸克补足了C端应用的一环,百度的百度文库也同样如此。
在这场没有终点的赛跑中,谁能更精准地理解用户需求,谁能更高效地连接技术与应用,谁就能在AI To C的浪潮中脱颖而出。